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体育协会门户网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老有所乐 > 诗歌文赋

《踏 遍 青 山 人 未 老》

发布日期:2023年09月28日   来源:
A+ A-


  作者:林 金 友
  “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。”出自于开国领袖毛泽东诗词《清平乐·会昌》词意是:只要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,永不服老,永不言败,即使经历了岁月的无情洗礼,依然不折不挠,充满活力,就能领略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景色攀上别人攀不上去的高峰。用诗人的话讲就是,不管是时光荏苒,还是岁月蹉跎,都要认真对待每一场花开,善待每一次日落。当你付出艰辛,开始用心生活,一切美好便会如约而至。
  衰老,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不可抗拒的铁律,亦是一个被灌输的习俗概念。人非圣明,自然抵不过似水流年。人的肉身不容置疑会衰老消亡,但人的精神追求确是愈积愈厚、愈久愈芳。犹如一支生生不息的火把,不受生命框架的束缚,以各种形式(包括文字和影像)记录延续,一代一代薪火相传。然而,古往今来,人们对衰老始终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。有诗曰“闲庭独坐对闲花,轻煮时光慢煮茶。不问人间烟火事,任凭岁月染霜华。"表现出对生活的清浅恬淡,悠然自得;又如“风风雨雨忆前尘,悔煞欢场色相因,十日黄花愁不见,一弯眉月懒窥人”(弘一法师)。亦有感叹“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(李白)。“一生几许伤心事,不向空门何处销”(王维)。又有诗言:“一生往事两杯茶,敬过红尘敬晚霞。欲在残年圆旧梦,有谁与我共天涯。人生能有几度秋,往事如烟似水流。斜阳已过难回首,途经西山无人留”(余秋雨)。无论是王维、李白,还是弘一法师、余秋雨等,无不或多或少对人的衰老表现出一种无奈、悲悯、凄惋、无助,视衰老如末日的畏惧之情。或安享清闲、消极遁世,或孤灯清影、皈依佛门,似乎别无选择。犹如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,不经意中被我们享受消耗殆尽。时光竞然这样的紧迫与无情、拮据与深浓。来不及沉思,来不及回味,衰老便引领我们遁入避不开、躲不及的窘境。似乎余生再无春风与夏雨,只剩秋意和寒霜。
  不仅如此,衰老除具有物理特征外,更是一种被灌输的习俗概念。什么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“七十三,八十四,阎王不请自己去”,还有什么“人老四不说、五不请、八不能”等等。把人的衰老紧紧锁进了自己编织的精神牢笼。做茧自缚,既可笑又愚昧。更多的仁人志士则主张:人至暮年,如果不想在感慨和遗憾中老去,就要主动打破牢笼、消除桎梏,克服恐衰惧老、养尊处优、虚度光阴的不良习俗,激活青春,再燃激情,将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努力变现。用夕阳的光和热,为自己的人生铸造一尊纯金的句号。
  一个完整的人生,都是在不断的选择与放弃中度过的。要想活的有意义、有价值,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,就要用心智和毅力去逼一逼自己。结果你会发现:“原来自己竞是这样的优秀!”只要我们从被束缚的习俗概念中挣脱出来,就会明白,人生中可以控制的部分(包括智慧与潜力、健康和快乐)可以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。“岁老根弥壮,阳骄叶更阴”就充分抒发了王安石老当益壮、知难而上、坚韧不拔的豪情壮志;而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不也正是年暮之曹橾坚信“老树发新芽、枯木可逢春”的高远志向吗?“多少事,从来急;天地转,光阴迫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久”更是伟人毛泽东依仗超人的睿智和才能,凭借高瞻远瞩的目光和胆识创造出的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、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宏基伟业。
  岁月之舟平稳向前,乘风破浪不可阻拦。别总说自己老,因为你没有他们老。更别提自己不行,因为他们有的曾经比你还不行。寿命有长短,但青春没有期限。我们掌控不了生命的长度,却完全可以去增加它的宽度和厚度。以实现忘记年龄、超越自我,科学养生、自修自渡,生之坦然、死之泰然,既可圆个人之夙愿,亦可弥补心灵之缺憾。恰好释怀了“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。”
(编辑:姚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