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体育协会门户网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老有所乐 > 旅游天地

内蒙古自治区美食(一)

发布日期:2019年06月04日   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
A+ A-

 

马铃薯是内蒙古的“三宝”之一,若说最好的品种和最好的产地,中国,当属内蒙古。

马铃薯的主产地乌兰察布市被誉为"中国马铃薯之都",这里地处黄土高原、晋冀山地和内蒙古高原交错地带,昼夜温差大,降雨集中在马铃薯生长季节,土壤为沙性土,块茎膨大,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。这里种植规模大、产量高,质量优,淀粉含量高,口感较好,品质极佳,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(农产品地理标志)。当前,已经形成马铃薯种植、深加工、产销伸延的产业链条,产品远销到俄罗斯、蒙古、韩国、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
内蒙古盛产马铃薯,内蒙古人也更爱吃马铃薯。当地,人们习惯称其为山药、山药蛋,除了烩菜、莜面等家常便饭,煎、炒、烹、炸、蒸、煮、溜、闷、烧烤......可做主食,可做辅料,也可做零口,无所不能。黄的较粉,白的较甜,红皮的沙面,各个品种有各自的味蕾,且十分耐饿,具有温肺健脾、养颜消肿、抑癌抗瘤等食疗作用,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食物之一。

 

巴盟酿皮酿皮,用小麦面加工的大众食品,以巴彦淖尔市的酿皮最为出名。

在小麦面中掺和适量碱面,用温水调成硬性面团;几经揉搓,等面团揉匀光滑,再放进盆中用凉水连续揉洗,洗去淀粉,直到面团洗成蜂窝状的软胶状时为止。这胶状体蒸熟后就称为“面筋”。洗出的淀粉水待沉淀后,倒出浮水,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蒸布的笼中,蒸熟成3分厚的圆饼,即为“酿皮”。

另一种作法是把面糊舀入特制的铁盘中(俗称“煸锅”),用水浴煮熟,从盘中剥离出来。前者为蒸法,后者为馏法。蒸的色褐沉着,浑厚肥大;馏的色黄发亮,薄细柔嫩。

 

武川莜面武川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面食,对面食的执着也造就了武川面食制作的技艺。武川人将蒸、煮、焙、烤、炝等技艺用在莜面上,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奇妙效果。在武川,莜面的制作方法便多达40多种,仅仅是蒸制方法就有17种之多。

蒸煮的鱼鱼、窝窝,滑嫩筋道、软糯香甜,配上浓香的肉汤,叫人唇齿留香、回味无穷;焙烤的莜面同样不凡,焙成炒面,可干吃、湿拌,口味咸甜全凭个人;炝成糊糊,冲泡干吃,比“方便面”还方便;烤制的莜面有火烧、烙饼,既香脆可口,也保持了莜面筋道的特点。

吃莜面有讲究,这就是“三熟”:一是莜麦必须炒熟;二是面粉须用开水浇熟;三是要蒸熟。只有这“三熟”到位,莜面才好吃上口。

 

蒙古馅饼是明朝末年,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辽宁阜新地区后创制的。最初的蒙古馅饼以当地的特产荞麦面为皮,牛羊肉为馅,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制成。

蒙古族馅饼是一种风味面食,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最早是以当地特产的荞麦面制皮,牛羊猪肉为馅,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。明末清初,馅饼面食从民间传入王府,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、奶油煎制,并用白面做皮,成了王府中经常食用的佳品。它以面稀、皮薄、馅细为特点,烙制后形如铜锣,外焦里嫩,饼面上油珠闪亮,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,菜如翡翠,红绿相间,煞是好看。

用筷子破开饼皮,热气升腾,香味扑鼻,引发人们强烈食欲。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,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。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,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,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。汉族有句俗语:“好吃不如饺子”,蒙古族则这样称道:“好吃不如馅饼”,看来饺子和馅饼是同等上乘佳品。

 

提起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小吃,恐怕非烧麦莫属。外地人来到青城,如果不吃一顿美味烧麦的话,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样令人遗憾。

烧麦是一种约有小笼包大小的主食。做烧麦的步骤是:用特制的擀面锤,把和好、揉到的面垫淀粉擀成薄薄的皮,再碾成荷叶状;新鲜羊肉配葱姜等佐料拌成馅,再勾以熟淀粉,成为干湿适度,红、白、绿相间,香味扑鼻的烧麦馅;把馅放在烧麦皮子里轻轻捏成石榴状,上笼蒸七至八分钟即熟。烧麦出笼,顿时鲜香四溢。

观其形,晶莹透明,皮薄如蝉翼,柔韧而不破;用筷子挟起来垂垂如细囊,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,人称是“玻璃饺子”。因为内蒙古大草原的羊多以沙葱为食,自然去膻味,所以,呼和浩特的烧麦吃起来清香爽口,油而不腻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信息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